警訊129期 Revista da P.S.P. 129

47 使腎上腺皮質醇大量累積,致使應激反應疲勞, 各種免疫系統疾病、心血管疫病及情緒問題因而 產生。這幾年疫情所帶來的對自身感染的擔憂、 社會隔離、親友離世、失業或財政不穩、不絕於 耳的疫情資訊、以及諸多的生活不便等正是重復 性的慢性壓力源,身陷這種慢性壓力會帶來重大 而持久的身心影響。知名的創傷學者 Bessel van der Kolk 經典著作的名字 << 心靈的傷,身體 會記住 >> 便反映了這一現實。Bessel van der Kolk 在大量的臨床經驗和實證研究中發現,從戰 場退役的軍人和經歷過重大創傷 ( 如童年受虐 ) 的人他們的大腦都會出現功能性的和結構性的異 常,主要體現在前額葉與其他腦區域神經連結下 降、掌管情緒的杏仁核過度活躍以及下層腦 ( 腦 幹、間腦、邊緣系統 ) 的過分主導。這些腦神經 層面上的異常導致長期處於壓力或創傷下的人發 展出情緒障礙 ( 如:極度易怒、抑鬱、焦慮 ) 以 及對周遭的環境和人際互動過度敏感。從戰場回 來的軍人聽到汽車的鳴笛聲驚慌得呼吸困難並下 意識尋找掩護物;童年飽受虐待的人在聽到皮帶 扣撞撃的金屬聲音時突然感到極度焦慮、憤怒或 無助,這些都是因為情緒中心杏仁核的敏感化而 導致訊息無法傳達致前額葉作分析和過濾。即使 已經不是身處危險當中,身體仍然會不由自主地 作出應激反應,無法以理性進行調整及抑制。心 靈的傷,心靈會記住;同樣地,疫情所帶來的壓 力和困擾會留下情緒烙印。 重要的是,並不是所有的人在經歷慢性壓力 後都會從此一沉不起。研究發現有一群人在經歷 持續的壓力後會發展出嚴重的心理困擾,但另一 群人在持續的壓力下卻能自我調適,回復到良好 的心理狀態,這兩組人當中的差異在於他們的心 理韌性 (psychological resilience)。也就是說, 了解導致這種差異的因素和學習增強心理韌性的 方法就是在逆境中達到心理恢復的關鍵。 心 理 韌 性 是 近 年 正 向 心 理 學 (positive psychology) 中一個重要的概念,意指一個人在 經歷重大壓力事件或創傷後適應惡劣處境、恰當 回應以及回彈至健康心理水平的能力。其中一個 對心理韌性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便是在壓力下的 因應策略 (coping strategy),因應策略可細分 為接受、行為逃避、感受逃避、分散注意力、反 芻、壓抑感受、靜觀、解決問題、認知重組等。 一般而言,逃避以及壓抑類別的因應策略被視為 低效策略,而解決問題及認知重組類別的因應策 略被視為高效策略。然而,最近一項關於在疫情 之中人們使用的因應策略的研究推翻了這些直觀 的假定。在此項研究當中,研究人員向實驗參加 者說明他們即將看到三十句與疫情相關的描述性 句子,當中有一半句子是高心理困擾度的 ( 如“我 的身體溫度達到 39.5 度及咳嗽,有很高感染風 險”),另一半句子則是低心理困擾度的 ( 如“附 近的城市因疫情而需限制外出”);在投影每句 句子之前,參加者會隨機地收到指示,要求他們 使用分散注意力策略 ( 如“想想晚餐該吃什麼”) 或認知重組策略 ( 如“正面地設想事情會變得更 好”) 去降低負面情緒。驚訝地,實驗結果顯示 在面對低心理困擾度的內容時調整自己的想法更 能降低負面情緒,而在面對高心理困擾度的內容 時分散注意力則是更有效的方法。也就是說,在 我們感到心情納悶不悅時,我們應當直接面對, 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,從更正面的角度去設想事 情;而當負面情緒實在太大時,暫時放下不想, 去做其他不相干或有趣的事情,讓注意力轉移, 反而更能使心身安定,為日後真正地去解決問題 做好準備。也許,“逃避雖然可恥,卻很有用” 這句說話蘊涵著一定道理。 另外,上面提到壓力所帶來的情緒烙印之一 是腦迴路的結構性變化和杏仁核過度活躍,以致 危險訊號的不斷感知。事實上,杏仁核的敏感度

RkJQdWJsaXNoZXIy MTk1OTI2